根據泛亞人力銀行調查,台灣上班族在滿分100分的憂鬱指數中,獲得74.34的高分數,反映出台灣工作環境及型態上,普遍是充滿壓力、高度競爭的狀態。隨著經濟、科技發展,越來越多『腦力』工作需要國人集中精神應對,長時間大腦風暴運轉下,若再遭遇主管、同事衝突、業務壓力,加上熬夜、營養不足等情況,日積月累之下就可能出現倦怠、精神不濟、影響身心及工作狀態的職場憂鬱情況。
什麼工作型態容易有職場憂鬱症?
一些既有的工作型態會更容易導致職場憂鬱症,比如日夜顛倒的輪班制、工作有時效性、經常需與人競爭、沒有合作同伴,需要一人承擔責任的工作或需被頻繁調動的職務,因為內分泌失調、工作壓力大,通常是好發職場憂鬱症的工作型態。
工作壓力量表
台灣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提供簡易工作壓力量表,測驗內包含工作壓力、工作人際關係、工作滿意度及身心健康量表。
職場憂鬱症有哪些症狀?
當你有職場憂鬱症,你可能會有這些跡象:
- 不想與同事、主管互動
- 開始不注重外表和個人衛生
- 上班頻繁遲到或乾脆不出現
- 對工作內容不感興趣,也沒有信心能完成任務
- 不想工作,所以拖延、遲交,工作效率下降
- 覺得沮喪、發現自己最近經常負面思考
- 覺得自己一文不值
除了精神上的感受,你也可能有生理上的症狀:
- 頭痛
- 肌肉緊張、疼痛
- 腸胃不適
- 睡眠障礙
- 每天都覺得疲倦
- 覺得決策困難、記憶力好像變弱了、思考變得遲鈍
- 明顯動作遲緩
- 開始沒有食慾或出現暴飲暴食
當上述症狀持續數週至數月,就有可能是職場憂鬱症,應該察覺並作出相應改善措施,避免被憂鬱症影響造成後續更多的生理疾病,如心臟病、高血壓…。
職場憂鬱症該怎麼辦?
釐清壓力來源
試著察覺工作環境中,有哪些事物造成你的壓力?面對壓力時,又會產生哪些情緒?這些情緒和感受,又分別反映出內心的哪些需求(例如需要被肯定)呢?當我們釐清職場中的壓力源後,可再將其分為自己『可控』及『不可控』兩類,針對可控部分的壓力源,分析問題的原因並想辦法解決;不可控的壓力源,如同事的情緒、主管的要求或工作中的機會、運氣部分,就需學著調適心態來面對。
職場建立明確界線
職場界線有助於讓職員明確分工,工作效率更佳,但有時複雜的工作環境可能會讓界線模糊,如主管交派不屬於你的工作、同事請你幫忙做他的案件、在私人時間收到工作郵件…等。學會適當且有技巧的拒絕有助於劃分職場界線,也不要為了融入群眾的喜好而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,因為這只會累積你的心理壓力。
明確劃分工作與生活
讓下班後的時間只屬於自己、家庭和朋友!隨著科技發展,手機越來越能便捷的處理公務,但也讓工作跟著回到家裡,讓人無法好好享受休息時光,休假時無法真正放鬆,久而久之也會影響身心健康。
嘗試在公司排定每日工作量並按時完成,避免將工作帶回家中,也可與主管溝通,不緊急的事務是否改用文字/郵件的方式通知,我們將於下一個工作日處理。承接上一個段落,明確的職場界線讓同事不輕易推託工作給自己,也連帶讓我們能更輕鬆劃分工作與生活。
適當抒發壓力
運動是最好的抒壓方式。迄今為止,最有利的證據似乎顯示有氧運動最能對抗憂鬱症,包含跑步、游泳、散步、飛輪…等。運動讓大腦產生腦內啡,這讓我們感受到積極和愉悅,也能緩解疼痛、很好的降低壓力賀爾蒙的濃度。每日20-30分鐘的中、高強度運動就能帶來愉悅的幸福感,且這種感覺能持續幾個小時。運動對心血管的健康及新成代謝的改善,也能間接促進大腦的健康,是緩解憂鬱症、抒發壓力很好的練習方式。
確保睡眠品質
根據觀察,自殺性憂鬱症患者的主觀睡眠品質和入睡時間、睡眠持續時間都比一般住院病人來的更糟。睡眠的不足與憂鬱症有密切關聯,且可能發生在憂鬱症之前,這意味著睡眠障礙可能是導致憂鬱症的一項重要風險因素—確保睡眠品質刻不容緩。
但是憂鬱症患者往往有嚴重的入睡困難,即使睡著也很淺眠,經常早醒後就無法繼續入睡。這時可嘗試以下方法:
- 白天時盡量不要午睡,這會讓晚上更難入睡(即使憂鬱症讓你什麼事都不想做,也請不要躺在床上,盡量讓自己保持正常且固定的起床、就寢時間。太長的午睡時間或躺在床上,會影響晚上的睡眠品質。)
- 白天時盡量接觸日光、夜晚時遠離藍光,讓身體調整晝夜節律的內分泌
- 可以練習冥想,利用呼吸調節心跳和練習專注,熟悉快速靜心,可幫助入睡
- 微冷的環境有助於入睡,根據研究,人體在15.6-19.4°C的溫度下,可以有最舒適的睡眠品質
- 就寢前2-3小時運動,也可以幫助入睡
嚴重的憂鬱症可能會讓你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,包括上述幾點改善方法。不過,一但著手進行改變,就能收穫成效。在一開始,我們可以先設定一個小目標,比如每隔一日將洗淨的衣服摺好、每隔一日將桌上的資料堆疊整齊,完成這些小任務能讓我們更有信心,當感覺好點後,可以先嘗試定期運動,讓促進腦內啡分泌,幫助我們產生積極和正面的情緒,穩定養成運動習慣後,再慢慢進行下一步的嘗試。
提升工作效率、減輕焦慮的工作小技巧
- 工作前將每日待辦事項條列清楚,可以以此作為一個『開始工作』的儀式,除了讓自己清晰知道今日該完成的事項、哪些事須優先處理之外(更好的分配時間),也能『暖機』,讓自己更快進入工作狀態。
- 每次只專注做一件事。同時間大腦多工運作可能會因為思緒過於發散而難以專注,最終也可能因為每件事都沒有完成而感到焦慮。嘗試一次只做一件事,更專注也更能提升效率!
- 營造舒適的工作環境。辦公桌總是找不到你要的資料,看著雜亂無章的桌面總是覺得心裡也焦慮煩躁起來嗎?根據研究,營造舒適的工作環境,包含充足的照明、舒適的桌椅和室內溫度,都有助於提高工作產能,也能帶來更高的滿足感。
- 工作間安排『短休息』。研究發現,在高度專注的工作後放鬆20-30分鐘,有助於大腦在後續工作上有更好的專注力和效率表現。在這20分鐘的休息中,應避免滑手機、玩遊戲,嘗試發呆放空大腦,或到外面散個步,讓大腦不接收更多外來刺激,暫時『待機』,才能真正的放鬆。
- 午休時盡量接觸大自然。根據研究,接觸自然環境有助於緩解精神疲勞,並減輕壓力,即使只是透過觀看大自然的影片或圖像,也能獲得類似的放鬆效果。午休時,不妨趁著買午餐的空檔在附近公園走走,或在桌上擺盆綠色植栽,都可以讓自己更遠離職場憂鬱。
抗壓營養素,克服職場憂鬱症
大眾普遍清楚營養與生理疾病的關係,但對『營養與精神疾病』之間的關聯卻不那麼熟悉。其實在憂鬱症中,充足的營養可以影響憂鬱症發作持續時間和發作嚴重程度,可謂是十分重要,卻不被人熟知的抗憂鬱因素之一。
A notable feature of the diets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ental disorders is the severity of deficiency in these nutrients.(精神障礙患者飲食的顯著特徵,就是營養素的嚴重缺乏)
美國精神病學A:診斷與統計手冊
精神障礙患者最常見的營養缺乏是Omega-3不飽和脂肪酸、維生素B群、礦物質和氨基酸,這些營養素都與神經傳遞密切相關。
濃度80%以上EPA魚油
你是否聽過『憂鬱症患者體內的Omega-3濃度比常人低』呢?Omega-3由於有『抗發炎』、『抗氧化』的特性,讓它有保護神經的效果,使得魚油成為憂鬱症患者必備的保健品之一。但魚油分好多種,其中EPA魚油才是真正有效的情緒營養素。根據研究,以EPA為主 (EPA>DHA)」或「高濃度純EPA」的魚油,對於改善憂鬱症症狀更有明顯效果。
國際及台灣營養精神研究學會亦將EPA魚油納入憂鬱症治療指引中,兩個學會均建議:使用單方 EPA或EPA+DHA的組合(比例至少大於2),且每日EPA的建議劑量為1000-2000mg,可作為憂鬱症加速治療或強化治療的安全方法。
礦物質
礦物質 | 與憂鬱症相關之功效 | 說明 |
---|---|---|
鐵 | 1. 有助於正常紅血球的形成 2. 幫助運送氧氣及營養到大腦。 3. 髓鞘的合成需要含鐵酵素 4. 有助於快樂物質—多巴胺的合成 | 臨床憂鬱症中,女性人數是男性的兩倍,這種差異從青春期開始,並在25-45歲育有子女的女性中更明顯。這與少女生理期、母親孕育寶寶耗費過多鐵質有關。 缺鐵時的症狀,如疲勞、情緒低落、缺乏動力、心悸、嗜睡、畏寒…等,皆與憂鬱症相似,顯示了兩者之間的關聯性。 |
鈣 | 1.幫助維持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及健康。 2.有助於鎮靜、放鬆情緒 | 如果您正在使用憂鬱症藥物–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,則須更注意鈣質的補充,因為SSRIs會抑制鈣的吸收,SSRIs造成的低血壓也可能增加跌倒風險,骨骼保健變得相對重要。 如果您年齡較大,或已停經,是鈣質流失嚴重的階段,更需增加鈣質的補充。 另,亦有研究顯示,每日使用248毫克的鈣,連續6週,可顯著改善憂鬱和焦慮症狀。 |
鎂 | 1.有助於放鬆情緒、減緩焦慮 2.有助於放鬆神經、肌肉 3.幫助睡眠 | 當鈣離子不正常堆積在肌肉細胞或腦神經細胞中時,會出現肌肉緊繃、痠痛或容易焦慮、緊張的情形,鎂則可以調控細胞中鈣質的進出,幫助放鬆神經和情緒。 在一些研究案例中,憂鬱症患者於每餐和睡各使用125-300 mg的鎂,能在短時間內從重度憂鬱症中迅速康復。 研究顯示,在壓力下,鎂的流失速度更快,且鎂的缺乏會導致人體對壓力感知的敏感度增加,若要調節壓力,職場憂鬱症需加強補充鎂。 |
蛋白質
蛋白質是腦中快樂物質—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合成原料,一但缺乏,便無法產生足夠的神經傳遞物質,最終導致幸福感和愉悅感下降。飲食中是否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很重要,日本身心科醫師—藤川德美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自己每公斤體重X1.1g的蛋白質,例如一位體重60公斤的女性,每日建議攝取60 X 1.1 g = 66 g的蛋白質。
維他命B群
體內維他命含量是否充足也會影響情緒,這些維他命包含:維他命B1、維他命B2、維他命B6和葉酸(維他命B9)。憂鬱症患者體內的葉酸濃度普遍比健康常人低25%,若沒有額外補充足量葉酸(500 μg),可能會導致憂鬱症治療結果不佳,當補充劑量達到800 μg時,則可以緩解憂鬱症狀。
一些維他命B族,如維他命B12也與大腦和認知功能相關,在有輕微症狀發生時立即在醫師指導下補充足夠劑量的維他命B12,可延緩失智症的病程。
參考資料
- Aĝargün M, Kara H, & Solmaz M (1997).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and suicidality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.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, 31, 377–381.
- O’Leary K, Bylsma LM, Rottenberg J. Why might poor sleep quality lead to depression? A role for emotion regulation. Cogn Emot. 2017;31(8):1698-1706.
- Vimalanathan K, Ramesh Babu T. The effect of indoor office environment on the work performance, health and well-being of office workers. J Environ Health Sci Eng. 2014;12:113. Published 2014 Aug 9.
- Replay of Learned Neural Firing Sequences during Rest in Human Motor Cortex. Jean-BaptisteEichenlaub, BeataJarosiewicz, JadSaab, BrianFranco, JessicaKelemen, EricHalgren, Leigh R.Hochberg, Sydney S.Cash. Cell Rep. 2020 May 5;31(5):107581.
- Kimura T, Yamada T, Hirokawa Y, Shinohara K. Brief and Indirect Exposure to Natural Environment Restores the Directed Attention for the Task. Front Psychol. 2021;12:619347. Published 2021 Jul 7.
- American psychiatric A: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. 4th ed. Washington DC: 2000.
- Giuseppe Grosso, Andrzej Pajak, Stefano Marventano, Sabrina Castellano, Fabio Galvano, Claudio Bucolo, Filippo Drago, Filippo Caraci. Role of omega-3 fatty acids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ve disorders: a comprehensive meta-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
- Eby GA, Eby KL. Rapid recovery from major depression using magnesium treatment. Med Hypotheses. 2006;67:362–70.
- Pickering G, Mazur A, Trousselard M, et al. Magnesium Status and Stress: The Vicious Circle Concept Revisited. Nutrients. 2020;12(12):3672. Published 2020 Nov 28.
- Coppen A, Bailey J. Enhancement of the antidepressant action of fluoxetine by folic acid: A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. J Affect Disord. 2000;60:121–30.
- Young SN. Folate and depression: A neglected problem. J Psychiatry Neurosci. 2007;32:80–2.
- Bourre JM. Effect of nutrients (in food)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: Update on dietary requirements for brain, Part 1: Micronutrients. J Nutr Health Aging. 2006;10:377–85.